漢聲童話
# 九月三日 判官審石頭
趙神判命令官差用力地打石頭,『啪』的一聲木棍都打斷了,石頭還是不說話。
從前有個縣官,頭腦十分靈活,任何案子一到他手上,馬上查得一清二楚,從不冤枉好人,也不讓壞人逃跑。因為他姓趙,大家都叫他“趙神判”。有一次,趙神判辦了一件非常奇特的案子。
縣裡有個賣油條的孩子馬明,跟著母親過日子。母親身體不好,靠馬明賣油條養家。馬明是個乖孩子,每天一大清早去市場賣油條,賣完了就回家照顧生病的母親。
有一天,馬明像往常一樣,大清早就到市場賣油條。“賣油條啊!賣油條啊!”馬明的叫聲洪亮,賣的油條又香又脆,所以一籃油條很快賣光了。馬明將賣得的銅錢,用藍布包好,放在竹籃裡,帶回家去。
走在半路上,馬明突然想上廁所,他把竹籃放在路邊一塊大石頭上,便匆忙跑進廁所。出來以後,卻發現竹籃裡的藍布錢包不見了。
馬明急壞了,那是他的辛苦錢,是要給母親治病用的。他低著頭在附近找了好久,又沿著原路找回市場,卻一塊銅板也找不到。
馬明著急地哭了起來,市場上的人都跑過去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有個好心人就帶馬明去找趙神判。
趙神判聽完馬明的話後,就問他:“你的每一塊銅板都是賣油條賺來的嗎?”
馬明回答:“是的。”
趙神判停了一會,好像在想什麼,接著又問:“你的籃子真的是放在石頭上弄丟的?你真的沒有看見附近有人走過嗎?”
馬明說:“絕對沒錯,大人。”
“好!”趙神判笑眯眯地說,“既然附近沒有人走過,那一定是石頭偷走你的錢嘍!我們就來審問石頭吧!”
趙神判馬上命令官差把那塊路邊的大石頭搬到市場去,附近的人聽說縣官要審石頭,都跑去看熱鬧。
趙神判坐在石頭前面,很威風地說:“喂!石頭,你快說!馬明的錢是不是你偷的?”
石頭自然是一動也不動,沒有回話。
趙神判指著穿黑衣服的人說:“你就是偷錢的人!你投下銅板,水面馬上浮出了油花。”
趙神判又說:“石頭,你再不說,我就叫人打你嘍!”
旁邊的人,你看我,我看你,都覺得這件事荒唐極了。馬明也想不透,石頭沒手沒腳,怎麼會偷他的錢呢?
趙神判大聲喊:“來人哪!給我重重地打!”
官差雖然覺得趙神判不太對勁,但是不敢違背縣官的話,便拿起棍子敲打石頭。
趙神判也不理會圍在旁邊的人,大聲對官差說:“你這樣打,石頭怎麼會痛?用力一點!”
官差只得用力“乒乒乓乓”地打,把木棍都打斷了。大家不禁笑了起來。這時候,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幾乎家家戶戶的人都來了,大家覺得趙神判這樣辦案實在太笨了。
趙神判突然轉過頭對大家說:“你們都看我審過石頭了,我看它就是偷了,也還不出錢來,我也不想再問了。但是這個小孩的錢丟了,怪可憐的,大家應該幫幫他的忙。”
說著,趙神判叫人抬了一個裝了水的大水盆,放在他身邊,然後要大家一個個過來,在水盆裡丟下一個銅板再走。
大家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一個挨著一個在水盆裡丟下銅板。過了好一會,人差不多要走光了。忽然,有一個人剛剛投下了銅板,趙神判就一把抓住他,指著他的鼻子說:“你就是偷錢的人!”
那人慌張地說:“不是……不是我。”
趙神判對官差說:“快給我搜他的身子。”
官差在那人身上一搜,搜出了一個藍布小包,交給趙神判。
趙神判問馬明:“這是你的錢包嗎?”
馬明接過藍布包打開一看,一塊塊油膩膩的銅板在太陽下閃著油光。馬明興奮地叫起來:“這正是我丟的錢包!大人,你怎麼知道是他偷了我的錢呢?”
趙神判哈哈大笑說:“你是賣油條的,你的銅錢一定都沾滿了油膩,投到水中會浮起一股油花。我就是看見那人投下銅板以後,水面馬上有了油花,才知道是他偷了你的錢。”
馬明高興地說:“謝謝你,大人。”
一旁的百姓都豎起大拇指稱讚趙神判說:“趙大人果然是神判!原來他審石頭,只是為了要把小偷引出來啊!”
現代科學發達,警察辦案可藉助精密的偵察儀器與方法,使“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但是在古代,則全得靠判官的機智來破案了。本篇故事中的趙神判,正是民間百姓長久的期盼塑造出來的理想人物。
●圖畫為故事性彩畫,兩幅畫的人物表情和肢體動作,說明了故事的趣味與玄機。第一幅畫,判官胸有成竹,一本正經,左側官差強忍笑意,暗示這僅是做戲。第二幅人物表情生動誇張,又以粗白線條描繪水桶上的浮油,以此凸顯它才是破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