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八月二十七日 孔子誕辰 孔子周遊列國
“嘚嗒、嘚嗒、嘚嗒……”初夏的早晨,幾輛馬車在薄霧和塵沙中急急趕路。最前面的一輛車上坐著一位六十歲左右的老人,老人的身材高大、鬚髮灰白,兩眼威嚴有神,態度從容安穩。他就是我國歷史上最了不起的老師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兩千五百年前春秋時代的魯國人。當時中國分成很多小國,互相打來打去,弄得老百姓惶惶不安。孔子有治理天下的辦法,更有仁愛的胸懷。為了讓天下人過太平和樂的日子,他就帶著子路、子貢、顏回等幾個最得意的學生,坐車去各國訪問,尋找一位肯讓他施展抱負的國君。
“嘚嗒、嘚嗒、嘚嗒、嘚嗒……”馬車軋軋地跑了一整天,他們一行人正要到渡口坐船過河。太陽已經西斜了,微風慢慢吹起,田裡的高粱、小米,翻起一片綠色的波浪。學生都疲倦得閉上眼睛,只有孔子一邊看著這欣欣向榮的大地,一邊心裡想:“這個世界,如果沒有戰爭,到處都這樣安寧和平,該有多好!”
“咦?怎麼還看不到渡口?”為孔子駕車的學生子路,忽然把車剎住,伸長脖子望著前面的路。
“會不會是走錯路了?”另一個學生子貢坐直身子說。
孔子探出頭來察看,他看到遠遠的田裡,有一高一矮兩個農夫正在翻土,就對身體健壯的子路說:“子路,你去向那兩個農夫問問路吧!”
“哦 是。”子路把韁繩交給子貢,快步朝農夫走去。
落日的餘暉,把田野照成一片金黃。天空的倦鳥,三三兩兩地飛入林中。兩個農夫已經放下鋤頭,坐在田埂上休息。
子路拍拍身上的灰,雙手抱拳向農夫行個禮,很禮貌地說:“請問兩位,要到渡口的道路怎麼走?”
兩個農夫笑著看看灰頭土臉的子路,沒有回答。過一會兒,那個留著一把長鬍子的高個子農夫才指指馬車問道:“坐在馬車上的是誰呀?”
“是我的老師孔仲尼先生。”子路回答。
“哦!原來是為了推行人類理想生活的大道而走遍天下的孔先生。那麼,他應該知道人生的道路怎麼走,何必向我們問路呢?”高個子農夫說。
“其實啊 ”另一個矮個子農夫插嘴說,“回去告訴你的老師,現在的世界,到處亂哄哄的,不必去尋找什麼賢明的君主了;整天東奔西跑,也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高個子農夫也說:“就是啊!一個有學問的人,應該像鳳凰一樣愛惜自己的羽毛,何必去 渾水,把漂亮的羽毛弄髒呢?像我們這樣,躲到寧靜的鄉下,種種高粱、種種菜,沒事看看雲、看看山,多麼悠閒自在!”
子路沒想到路沒問成,反而招來這些批評,不禁氣得臉紅脖子粗。可是,他心裡又覺得農夫說得也有道理。跟老師出來幾年了,到處碰釘子,弄得他很灰心,真不想再走下去了。於是他沉著臉走回去,把農夫的話通通告訴孔子,又對孔子說:“老師啊,其實我也覺得,我們只要靜靜地讀讀書,修養自己的品德就好了,何必整天東奔西跑呢?”
孔子不禁笑了起來,心想:“子路是最愛熱鬧的,現在連他也厭倦這種日子了。”他看看學生,慢慢地說道:“農夫說的確實不錯。人活著,有時也應該追求自己的安靜和快樂。記得以前你的同學曾點曾經說過,他最大的願望是春天天氣漸漸暖和的時候,帶著幾個年輕人和幾個小孩,到河邊痛快地泡泡水、遊游泳;起來後再到祭雨臺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回家。這種悠閒的生活,我也是很羨慕的呀!可是現在天下這麼混亂。如果讀書人不出來儘自己的一份責任,卻通通跑到深山裡隱居,過悠閒自在的生活,那天下誰來管呢?”
過了一會兒,他又說:“也正是因為天下亂糟糟的,我才不得不到處奔波啊。如果天下太平的話,我也用不著這樣勞累了。”
這時,夕陽的餘暉正好映照在孔子的臉上。子路看見孔子的臉上流露出對未來的無限希望,不禁臉紅起來,想到:“我怎麼老是被眼前的挫折所困擾,而忘了老師一向教我們的道理呢?老師常說:讀書人的責任,就是要讓天下的人,能夠像一家人一樣,互相友愛、互相照應。更要使老年人獲得贍養,年輕人得到適當的教育和啟發。這真是一個仁者的心懷啊!”
孔子探頭看看前面的路,愉快地對大家說:“我們繼續往前走吧!只要我們找,總會找到正確的路。錯了也沒關係,重新再找就是。”
大家都笑了,一身的疲勞也一掃而空。子路拉動韁繩,一行人又繼續趕路,尋找渡口。
孔子到了陳國。陳國的國君對他非常尊敬,給他吃最好的食物,住最舒服的房子,可是卻不懂孔子所說的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一直沒有重用他。孔子只好帶著學生,離開陳國,轉往楚國。
可是楚國有一個最大的敵人 吳國。吳王聽說孔子要到楚國去,不禁大為緊張,怕孔子真的幫了楚國,會對吳國不利。吳王就和大臣商量:“怎樣才能使孔仲尼去不成楚國呢?”
一位大臣說:“讀書人膽子最小,如果我們派一隊兵馬,在半路嚇唬他一下。他一嚇,也許就會回到陳國去了。”
吳王想了想,說:“好吧,就這樣試試看。”
這時候,孔子和學生,已經出了陳國的國境,正打算坐下來吃點乾糧。突然,一隊吳國的兵馬從後面追來,把他們團團圍住,不讓他們再往前走。孔子趕緊帶著學生,躲進路邊一座廢棄的空房子裡。
粗魯的吳國士兵,一手拿刀,一手拿火把,來到房子門口,大聲喝叫:“孔丘,快快出來,聽我們將軍說話。不然,我就要放火燒掉這個破屋子,看你還躲不躲得住。”
子路在屋裡,聽到吳國士兵說話這樣無禮,氣得拔了劍,要衝出去拼命。孔子拉住子路說:“光靠暴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等弄清楚吳國派兵來的企圖,再想辦法!”
不一會,他們聽到屋外的將軍說話了:“孔先生,你仔細聽著,我們吳王不喜歡你到楚國去。如果你答應不去楚國,我們就不為難你了。”孔子沒有答話。將軍又說:“不然,門外我們佈置了弓箭手,出一個,殺一個,躲在屋子裡,也只有活活餓死。”
一向精明能幹的子貢忍不住對孔子說:“看情形,吳國不過是怕我們到楚國去,將來威脅到吳國的生存,要逼我們回陳國去。既然陳國的國君對我們不錯,我們為什麼不乾脆回陳國呢?”
孔子回答說:“我們不能向無禮的威脅屈服。你想想看,我們不是希望建立一個和平安樂的世界嗎?那就要人人守禮,有規矩,有分寸。如果大家都不守禮,就會像今天的世界這樣,做君王的不像君王,做臣子的不像臣子,到處亂糟糟的。所以我們不能怕了吳國的威脅,而回陳國去過安適的日子。”
一天、兩天過去了。孔子和學生躲在破屋裡,靠著身邊的乾糧勉強支持。到了第五天,乾糧吃光了,水也沒有了。大家都又焦急又飢餓,一個個病倒了。身體本來就瘦弱的顏回,臉色更加蒼白,不過神情卻非常安適,每天仍然安靜地看書。只有急躁的子路,一刻也坐不住,不停地在屋裡走來走去。
孔子恬靜地看看顏回,再看看子路,不禁笑了起來,說:“子路遇到事情太毛躁,這樣不好;子貢想退縮也不對。像顏回這樣定下心,堅持下去,才是大家應該學習的模範啊。”
說到這裡,孔子順手拿起琴,對大家說:“來,我們一起來彈琴、唱詩,彈唱出一個美好安詳的世界吧。不管別人怎麼威脅我們,我們照樣讀我們的書,彈我們的琴,唱我們的詩歌,不改我們的志向,這才是讀書人應該有的節操與氣度。”學生便跟著老師從容不迫的琴聲,吟唱起來。
粗魯的吳國士兵,一手拿刀,一手拿著火把,在屋外大喝。孔子和學生卻從容地彈琴、唱歌,不理會他們。
包圍他們的吳國軍隊,本來以為孔子和他的學生被困了這麼多天,一定餓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這時候,居然聽到屋裡傳出安詳又悅耳的琴聲和歌聲,都覺得驚奇極了。吳國的將領聽了一回音樂,心裡不由得敬佩起來,說:“孔先生真是個有學問有品德的君子啊!我們對他無禮,豈不是要被其他的國家笑話嗎?”
這時,正好楚國的使者帶著軍隊來迎接孔子,吳國的軍隊就悄悄退走了。一場危難終於化解了。
孔子周遊各國十四年,雖然碰到許多危難和挫折,一直不能施展抱負。但是他“天下為公”的理想和“仁愛”的精神,卻深深種在許多人的心田裡。他回到魯國以後,專心教導了很多學生。後來,他的學生把他平日教誨他們的話編成一本書,叫做《論語》。兩千五百多年來,這本書對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最了不起的聖人,尊稱他為“至聖先師”。
給媽媽的話:
史書上記戴,孔子生於農曆的八月二十七日,推算成陽曆就是九月二十八日。所以這一天就成了各地舉行祭孔大典的日子。孔子的學術思想偉大深宏,道德修養更達到崇高的境界。兩千五百多年來,他一直是我們最景仰的聖人。有一句話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正說明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貢獻。我們試圖把孔子所主張的“禮”、“仁愛”、“天下為公”等中心思想,用簡單的故事情節和淺近的對話表達,讓孩子對這位世界性的哲人,有初步的認識。
●圖畫為故事性彩畫,屋內席地而坐的人物和屋宇構圖,參考漢代畫像磚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