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文

610 當街頭智慧遇上讀書智慧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也鼓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地球村的現代,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尤其中外有不少創業家曾由學校教育中「脫逃」,卻能在實戰中出類拔萃。因此,究竟「讀書智慧」與「街頭智慧」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孰輕、孰重,如何相輔相成?頗引人深思。

前臺科大管理學院院長盧希鵬就點出,我們的教育比較強調「讀書智慧」,讀書因而成為現在學生唯一的目標,但學校很少數的「街頭智慧」,其實才是離開學校後融入社會最重要的技巧。

換個角度看事情

盧希鵬說,「人類與猴子主要的差別之一,在於人類發明了『學校」,從此人類的學習開始與現實脫鉤。你看,猴子從小在叢林中學習,很快地就能獨立生存。人類從小在校園中學習,受教育20年後,步入社會叢林,卻什麼也不懂,好像隨時都會被野獸吃掉似的。」

他認為,戴眼鏡的人類優點是能「聚焦」,解決核心問題不戴眼鏡的猴子則因「周邊視野」開闊,機會與風險都能從容應對。盧希鵬希望學生讀書的同時也能綜觀大環境,因為核心與周邊同樣重要。

美商中經合集團總經理朱永光表示,讀書智慧跟街頭智慧都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修練。學校教育重點往往放在「避免危險」,畢竟前人的經驗可讓後人少走很多曲折路,但只走熟悉的路,缺點是不敢突破,長期下來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應變、創新思維,偏偏這是行走江湖時很重要的能力。

朱永光認為,「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有時我們也會回頭在書中找答案……,這是讀書智慧;街頭智慧某種程度來說,是書中讀到那些技巧的實驗。」

不同階段新領悟

盧希鵬認為,「讀書智慧」靠的是讀書和記憶;「街頭智慧」要的是觀察與詮釋,兩者都很重要。朱永光也指出,兩者若能相輔相成,在關鍵時刻發揮互補的效果,將能讓個人在職場、創業過程或為人處世上更為圓融。

盧希鵬幽默地說,「關於思考術,你認為是人(讀書智慧)強還是猴子(街頭智慧)強?我只能說,人類愛看書,猴子善觀察,如果你天生是猴子,就要多學學人;如果你本來就是人,不妨多學學猴子,或許有所突破。」

2

讀書能力vs做事能力

我們常把讀書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混為一談,認為書讀不好,就沒有出息。其實這兩種能力,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別。

讀書識字有先天上的條件限制。有一種人很聰明,識字卻很慢,甚至不能辨識字。閱讀時眼睛會跳行,也有寫字上的困難,這就是「失讀症」(dyslexia)。政治家邱吉爾、李光耀皆為此症所苦,但都不損其偉大。

其他神經上的疾病,如「妥瑞氏症」,也有閱讀困難,但也都不得患者成就一番事業。所以,對於讀書慢、開竅晚的孩子,我們動不動罵他笨、是豬,是非常不對的。這兩種能力,不能畫上等號。

教育的精神在使人類超越動物的本性,使天賦的能力得以發展出來。教育的做法,每個國家因其財政情況、或執政理念而有所不同,但此精神應該是放諸四海皆准。

學術上已有無數論文在談knowing that(知其然)和knowing how(知其所以然)的差別。我們在此只問,如何提升國民的執行力。

我們必須區分出讀書能力(考試試力),和獲得知識的能力(學習力)。因為前者僅是評量後者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也不是最好的方式。

要有好的執行力,這個人必須知識廣、見聞多;同時他的知識必須是有組織的,使他能立即提取。重要的是,這個人須有預見未來的能力,而且能事先防範、未雨綢繆。

這個預見能力不用教,但必須靠經驗促發。對動物來說,凡是性命交關的事,一次就學會。其他的,只要眼睛看到,也自然就學會。因為,模仿這個最原始的學習機制——鏡像神經元,已經在人和猴子的大腦中找到了。

模仿的學習,就是有樣學樣。所以孟母要三遷,它本身是個內隱的學習,不用特別教,只要暴露在這個環境下,自然就會。

現在腦造影技術的精進,已經逐漸解開基因和環境互動之謎。環境竟然可以改變基因的展現,令科學家非常震驚。

最近發現,童年受虐會改變大腦中情緒調控的機制,使這孩子十五年後,容易有焦慮症、憂鬱症,甚至反社會的行為,更令我們對孩子的教養,不敢掉以輕心。

研究也顯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了他的命運;而大人觀念的改變,是孩子成功的起點。

大人需把考試和做事能力分開(其實考試試題目出得好壞,跟成績很有關係),也需瞭解成長和開竅需要時間,更要知道知識和經驗不能畫上等號。

二度空間和三度空間的學習,在大腦上動用到的區域不同。經驗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法,所以教學應該儘量鼓勵學生動手做。

人生苦短,我們無法經驗到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但可以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閱讀和經驗是培養執行力最好的方法,若再加上毅力,則攻無不克、事無不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