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文
509 有核到底可不可
1
如發生意外,後果無法承擔
你可以想像自己住的城市不遠處有座核電廠嗎?會不會擔心有一天輻射外泄,甚至發生爆炸,來不及逃離呢?這不是危言聳聽,正因核電廠有著致命風險,所以「反核」一直都是不退燒的社會議題。雖然核能發電行之有年,但從美國三哩島、烏克蘭車諾比,到日本福島核災事件,都顯示人類控制核電的能力仍然不足。
以臺灣為例,在這座小島上就有超過三座的核電廠,且皆被列為「全球最危險等級」,人口過度密集是原因之一,加上臺灣位於地震帶上,地震頻率高,核電廠卻離海邊及城市不遠,得同時面對地霪、海嘯、洪水等威脅。若發生七級以上的強震,恐怕無法讓數百萬人及時逃離。就像是一顆未爆的炸彈,如何讓人能安心睡覺?
就算沒有立即危險,輻射的問題也令人擔憂。《歐洲癌症護理雜誌》所提供的數位以及德國的研究資料都顯示核電廠周圍居民罹癌的比例偏高。日本福島核災事件發生後,六年之間,青少年罹癌人數也超過一百五十人。許多例子都證明輻射會讓正常的細胞變成癌細胞,也可以說核能發電廠製造出了讓人容易生病的環境。
除了看不見的輻射威脅,看得見的核廢料處理更是一大難題。核廢料造成的輻射污染超過數百年,無論是埋在土裡還是丟到海底,長遠來看都不太可行。更糟糕的是,有些國家選擇犧牲住在偏遠地區的人民,把他們的家當做核廢料的「垃圾場」,這種做法更是任誰都無法接受。
多年前,許多國家為了因應大量用電需求而蓋了核電廠。當時,再生能源技術不足且設備昂貴,從經濟的角度考量,選擇最低成本的核能發電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核電風險究竟多高?如何妥善控制核輻射?廢料又應如何處理?皆是令人頭痛且仍無解的難題。沒有什麼比安全與健康更重要的了。人們不應該為了害怕電價上漲而選擇生活在危險當中,努力發展再生能源以取代核能發電才是正確的道路。
2
最環保、最經濟的發電方式
核能發電讓你聯想到什麼?爆炸?環境破壞?還是癌症?歷史上發生過的核電廠事故,是否讓你對核能發電產生恐懼?其實,核電的負面形象多半來自媒體過度放大核災發生的可能性。
首先,我們應該要瞭解,每座核電廠的地理環境、建廠考量、運作方式都不相同,因而在安全性上有著極大的差異。曾經發生的核電廠事故,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天災,有的是人為疏失,跟核電廠本身沒有直接關係,應該被視為獨立事件,而非一概而論地說「核電廠是顆不定時炸彈」。其次,與風力、水力、火力、太陽能等發電方式相比,核能發電的研究結果比較完整,也更能控制風險。此外,核電廠發生災害的機率也最低,甚至十億年才可能發生一次核災,遠低於被雷打到的機率,實在不需要過度擔心。長遠來看,碳排放量低的核能才是最環保的發電方式之一。可惜,這些有利的因素往往被人們忽略。
事實上,火力發電會製造空氣污染,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加速溫室效應;水力發電會嚴重破壞河流、傷害魚類;風力發電會產生噪音,影響民眾的生活品質。無論風力、水力、地熱或太陽能等發電方式,除了技術還不夠成熟,也都受天然條件影響而有所限制,若想全面取代核能發電,可能出現能源不足的情況,而政府的解決之道,就是只能向人民收取高額電費。如此不但會惹來民怨,還可能導致工業停擺,經濟倒退。
反觀核能發電,不但成本低、效率高,又能穩定供電,人民不用擔心無電可用,也能提供外商優良的投資環境,民生效益大。總之,再生能源的技術還不成熟、設備成本高且供電量比不上核能發電,即便核能電廠有安全上的隱憂,但它所帶來的便利與經濟價值卻是其他綠色能源難以替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