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十二月三十日 除夕 水餃和元寶

今天是大年除夕。小朋友,你知道嗎?北方人除夕一定要吃餃子。

有人說:過年吃餃子絕不能去數它。這是為什麼呢?現在就讓我們瞧瞧,白胖的餃子裡包藏著一個怎樣有趣的故事吧!

很多年以前,遙遠的北方,又到了年三十這一天了。從早晨一直到傍晚,天空不斷飄下銀白色、像鵝毛一樣的雪花,白茫茫蓋滿了大地。

這時候,在一戶人家中,陳爺爺正推開木格窗,看看外邊的天氣。他的孫子長貴,在旁邊冷得縮著脖子打了個寒噤。長貴看到白雪,就想到麵粉,想到麵粉,就想到娘正在廚房裡包他最喜歡吃的餃子。長貴不由得歡呼一聲,跑到廚房裡去。

大娘在廚房裡忙著揉麵、擀餃子皮,又把粉白的餃子皮包上香噴噴的肉餡,用手捏緊了邊皮,變成一隻只可愛的餃子,整齊地排列在盤子裡。

“一、二、三、四、五……”長貴用手指點數著。在他們家,平常吃得很儉省,都是以雜糧過日子,唯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白麵粉包的餃子。長貴想吃餃子,已經想了好多日子咧。他數著數著,忍不住口水都要掉下來了。

大娘包好最後一隻水餃,笑著對長貴說:“傻小子,別數啦!我早已算過了,不多不少,剛夠咱們一家人過年夜吃的,到時候,你可別太貪吃,吃掉了別人的份。”

他們說話的時候,廳堂裡阿爹也在忙著呢。他擺好了祭祖宗的牌位,生起禦寒的火爐,牆上貼了美麗的年畫,窗上又貼了紅色的窗花。一下子,普普通通的人家,居然變得熱鬧又好看,完全是過年的氣氛了。

阿爹又拿了春聯,冒著大雪,到門口去貼。他正貼的時候,忽然覺得眼睛一花。咦?身旁的雪地怎麼動了起來?仔細一瞧,原來是一位白鬍子、白頭髮、白眉毛的老先生,倒在雪地裡。好心的阿爹連忙扶起這位老先生,進屋裡靠著火爐取暖。

①長貴他爹發現一位老先生倒在雪地上,連忙過去扶他。

②老先生在長貴家裡靠著火爐取暖。

③老先生和長貴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他一下就吃光了整盤水餃。

④大娘再去廚房盛水餃,鍋裡的水餃卻怎麼也撈不完。

老先生冷得話都說不出來,坐在椅子上直哆嗦。可憐他眉毛鬍子都結了冰,火一烤,直往下滴水呢。

阿爹說:“這位老公公,我們就要吃年夜飯了,您若不嫌棄,就和我們一起吃水餃吧!”

長貴在旁邊聽到這話,悄悄拉住娘說:“不行啊!原來餃子只夠我們一家人吃的。如果他也來吃的話,就不夠了。”

娘聽了,把長貴拉到廚房裡,重重地教訓了一頓:“做人要先想到別人,再想自己。你看這老先生孤苦伶仃,大年夜倒在雪地裡,請他一起吃飯是應該的啊!”

長貴知道自己不對,漲紅了臉說:“娘,我錯了,等下我少吃幾個就是了。”

吃年夜飯的時間到了。大家圍著桌子坐下,大娘的餃子也熱騰騰地端了上來。因為盤子不夠大,還剩了幾個在鍋裡。

“請用吧!別客氣!”陳家爺爺、阿爹、大娘都這麼招呼白鬍子老人。長貴在一旁,不敢動筷子,眼瞪瞪地看著老人。

老人白鬍子動了動,突然拿起筷子,像餓了三天三夜一樣,風捲殘雲地大吃起來。一眨眼,就把整盤的水餃吃得精光。

大家都看呆了。怎麼才一下子,這位又瘦又幹的老人,就把全家人的水餃都吃光了呢?

“嗯,呃……”老人吃了水餃,精神好起來,臉變得紅彤彤的,他說話了:“再去盛餃子來!”

“好,好,我馬上去。”大娘很不好意思地說,“可是鍋裡也不多了,還有四五個吧,不知夠不夠您老人家吃的。”

老人聽著笑了起來,白眉毛動了動,說道:“好心的大娘,你儘管去盛吧,一定夠吃的。不過,千萬記住,盛餃子的時候,千萬別去數它。記住喔!”

大娘走進廚房,打開鍋蓋,白白的麵湯裡,幾隻水餃半浮半沉。“唉!這哪裡夠吃呢?”大娘嘆了一口氣,用湯勺去撈。這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又白又胖的餃子“咕嚕咕嚕”從鍋底不斷冒上來,怎麼撈也撈不完。大娘驚奇極了,可是她想起老人的話,不敢去數它。

就這樣,撈了一盤,吃完了又撈一盤……陳家一家人都吃得肚子飽脹,長貴也吃得直打飽嗝,可是鍋裡的水餃還是“咕嚕咕嚕”地不斷冒上來。

“呵呵,你看,餃子足夠大家吃的吧!”老人拍拍肚皮,伸了一個大懶腰,高興地說:“謝謝你們招待我,吃了頓好豐富、好愉快的年夜飯。現在,我倦了,想睡啦!”

阿爹和長貴兩人又攙著老人到床上去睡。老人躺進溫暖的被窩,只露出一頭銀白的長髮,喃喃地說:“記得,明天一大早,打開餃子鍋來看……”

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陳家發現老人的被窩空了。打開大門,只看見雪地上有一排清清楚楚的狐狸腳印,直通到遠方的樹林裡去。他們記起老人的話,趕緊到廚房裡打開鍋蓋來看,沒想到所有昨天剩下來的水餃,都變成白花花的銀元寶啦。原來,他們所招待的老人,竟是個狐仙呢。好心的陳家一家人,因此過了最快樂、也最富足的一個新年。

北方習俗,除夕一定要吃水餃,且稱水餃為元寶。為卜來年的運道,有人在餡裡藏銅錢,吃到了就有財;吃到糕的就會步步高昇,吃到棗的當然就會早生貴子啦。

●大圖仿楊柳青年畫,以連環圖的方式,如經摺裝,一片片展開,從大門、廳堂與廚房,逐一帶出過年習俗:門口貼春聯、廳堂祭祖、年夜飯、廚房祭灶神、米缸貼“滿”字……各項年俗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