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五月十六日 東漢的太空科學家
夏天晚上,滿天數不清的星星一閃一閃,好像美麗的寶石。天空的世界,多麼奇妙呀!
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人們覺得天空很神祕,也常常覺得很可怕。我國漢朝的時候,卻有一個人,他已經瞭解了許多天空的現象,還製造了好些精密的科學儀器。這個人就是東漢偉大的太空科學家 張衡。
張衡小的時候就非常聰明,平常很喜歡觀察身邊的事物。有時候抓到一隻小蟲子,就把它養在破碗裡,每天看它怎麼吃飯睡覺。
他的兩隻手十分靈活,常常耐心地做出許多巧妙的小工具,來幫媽媽和鄰居的忙。有一次,他看到媽媽從井裡打水太費力氣,就做了一個打水的轆轤,請人架在井口上。以後大家打水可省力多了。
張衡十六歲的時候,決定離開家鄉,到京城洛陽去求學,好學到更豐富、更進步的學問。他走過千山萬水,一路上看到許多新奇的東西和有趣的事情。
有個明月高掛的晚上,他走到一個村莊。這時,安靜的小村子,突然傳出一陣刺耳的吵鬧聲,一大群人驚跑出來。
“不得了,不得了,天狗要吃掉月亮了,快,快把它趕走!”一個老公公大喊。
“叮叮咚咚”、“哐哐噹噹”大家拿著鍋呀、盆呀,拼命地敲打。膽小的婦人和小孩都嚇哭了。果真,大盤子一樣的月亮,在右上方那兒慢慢地缺了一角,一下子,變成半個,再一下子,整個沒有了。“啊!太奇怪了,月亮不見了,難道真的被天狗吃了嗎?”張衡皺著眉頭苦思。他看著那些嚇成一團的人,心裡非常難過,便下定決心,要好好研究天空中日月星星的學問。
經過千辛萬苦,終於來到洛陽。洛陽城裡好看的東西可多了,又住著許多有學問的人。張衡每天認真學習新知識,又常常很謙虛地去向別人請教,功課有很大的進步。
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十分發達,歷代都有新發明的儀器。這是清初北京觀象臺的情形,當時已有各式各樣的天文儀器。本圖根據《唐土圖繪》一書繪成。
張衡認識了一個叫崔瑗的朋友,崔瑗有一肚子天文、數學、物理和製造機械的學問,張衡最喜歡和他一起討論問題。洛陽城的星空下,時常可以看到他們爬到高高的樓頂上,對著滿天星星,比手畫腳,仔細研究星星排列的形狀和運行的規律。回家後,就趕緊查考古書,並且詳細地記錄下來。
張衡和好朋友崔瑗,拿著中國古代的望遠鏡“管窺”,對著滿天星星比手畫腳地研究星星的排列以及運行。
這樣子用功了好多好多年,張衡的天文知識和各種學問都非常豐富。但他一點也不驕傲,而且喜歡用他的學問去幫助人。有一次,他還為南陽郡的農人修建水利工程,使那個地方每年豐收呢!
張衡的名聲連皇帝也知道了,便請他到京城做太史令的官,專門研究天文、曆法,和記錄國家吉凶大事。
“恭喜張先生,做了官就可以享福了!”許多人來向他道賀。張衡心裡卻一點也不想要享福,他只想好好利用太史令官衙裡的科學儀器,多做研究,好為百姓做更多事情。
那時的人,對天地的構造,有好幾種看法:
“天是個大碗,地是個大棋盤,大碗蓋著大棋盤就是天和地的形狀!”有人這麼說。
“才不呢!天根本是混成一片,沒有形狀。而地被一隻大烏龜揹著,誰要是走到地的邊緣,一個不小心,就會掉到沒有底的地方呢!”有人覺得這樣才對。
有人卻說天和地像兩個大球,天球包著地球。
到底哪一種才對呢?張衡不斷地觀察,又做了無數次的試驗,還參考了許多古人的天文書,覺得第三種意見比較合理 地是圓的。
“天就像一個大雞蛋,地就是當中的蛋黃,日月星星就散佈在蛋殼上,繞著地球轉個不停。”他提出新意見。
在他的研究中,還知道了地球上的赤道和南北極;太陽會自動發光,而月亮不發光,月亮的光是陽光照在月球表面,再反射出來的緣故;用肉眼可以看得見天上的星星,一共有兩千五百顆……
為了證明他的意見正確,並且使人容易明白天空的現象,他還做了一個精細的天地模型。當中有一個地球,外面圍著好幾圈會自動旋轉的銅條,銅條上面畫了算準位置的日月星星,只要看這奇妙的機關,就知道太陽、月亮或者哪一顆星星現在在哪裡了。這儀器就叫做渾天儀。
清朝時候的『渾天儀』。
這一天,他正在細心觀看渾天儀,只見太陽和月亮慢慢移動,這時剛好和當中的大地球排成一條直線。
“啊!現在月亮跑到地球的背後,不就跑進地球的黑影裡,照不到太陽光了嗎?那麼,地面上的人就看不見月亮了。”張衡趕緊做了好多次實驗,終於知道了月亮看不見的原因。世界上根本沒有天狗吃月的事,人再也不必害怕它了。
張衡在太史令衙工作了十幾年,做了許多有用的研究,並且發明了好多巧妙的機器,有木飛鳥、三輪自動車……都非常了不起。還有世界上最早的計程車哩!那車子每走一里路,車上就有一個小木人“哆”一聲敲一下木頭。
那時中國北方常常有可怕的地震,地一翻動起來,房屋便倒塌下來,大樹被連根拔起,壓死許多人,受傷的人也無家可歸。地震又沒辦法預先知道,等到朝廷派人去救助,往往已經過了很久,受傷的人又死了好多。
張衡很不忍心,決心把用在太空的心思轉到大地上,便又專心研究起地震。
終於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像酒桶一樣的大桶子,外面在八個方向各嵌了一條龍,龍口含著一顆珠子,每一條龍下面,還蹲著一隻開口的大青蛙。
“只要什麼方向發生了地震,酒桶當中的柱子,就會傾斜到那個方向,撞開龍口,珠子就會掉進青蛙的嘴巴里。這樣不就可以馬上知道大概是哪裡發生地震了嗎?”張衡向大臣說明。
“我就不信那個怪酒桶有那麼神奇!”大家都不信。有一天一大早,大酒桶上朝向西方的龍突然張開嘴,“咕咚!”好大一聲,龍珠掉進青蛙嘴裡。
上圖是地動儀的外觀,銅樽外表嵌了八條龍,分別朝向八個方向。每一個龍口都咬住一顆龍珠。右上圖是地動儀的解剖圖,表示在沒有地震時,銅樽中間的“都柱”,永遠垂直懸掛在樽的中央。
上圖是表示地震從右方傳過來,震得銅樽向左微微推動,中間的都柱就因“慣性作用”向右擺過來,撞到接連龍口的“曲槓桿”,龍口就自動張開,“咕咚”一聲,吐出龍珠。
“報告陛下,西方剛剛發生了地震,請您快派人往西方去救濟百姓吧!”張衡擔心得臉色蒼白。
“張太史恐怕是忙得生病了!看他說話瘋瘋癲癲的!”許多人在心裡嘲笑他。
過了幾天,有人從一千里外的甘肅送來了地震報告,而甘肅正是在洛陽的西方,地震的時間也正是龍珠掉下來的時間。
這神奇的怪酒桶就是有名的地動儀。
張衡一生做了許多太空科學的研究,並且寫了很多進步的有關太空的書,在中國的天文學上有非常了不起的貢獻。他的渾天儀,經過以後科學家的不斷改良,成為研究太空最好的儀器;而地動儀也是全世界第一架能準確測出地震的儀器呢!
中華民族是古老的農耕民族,最注意四時節氣的配合,因此觀察天象的天文學,從周朝就步入了軌道;以後的發展,在十七世紀以前一直都比西方進步,而張衡就是其中光芒萬丈的一個科學家。他的天文理論幾乎是當時最先進的,精密的渾天儀就是根據他所知道的一切天象而製造的天文儀器。雖然以現在的太空研究來看,張衡的理論並非全部正確,譬如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觀點,其實是錯誤的。但是別忘了在一千八百年前,能夠有那些系統的研究發現,已經是相當了不得的。張衡不僅是天文學家,他幾乎是一個全能的天才,在機械工程方面的發明,如全世界最早的候風儀和地動儀,對研究颶風和地震都有非常重要的貢獻。此外,他還是個有名的文學家和畫家呢!
●大圖為含有科學知識的彩畫,描繪古代各種天文觀測儀器,並以人物對比儀器大小。第二幅為地震儀的外觀及剖面,呈現地震儀如何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