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四月二十三日 大冒險家張騫

張騫出使西域,翻過高高的山嶺,越過險惡的流沙,歷盡了千辛萬苦。

為了北方的匈奴人不停地來漢朝邊境燒房子、搶東西,一天,漢武帝在宮殿裡很生氣地說:“可恨的匈奴人,一天到晚欺侮我們漢人。哼!應該好好和匈奴打一仗,叫他們知道大漢的厲害。”

一位大臣建議說:“皇上,我們可以聯合北方沙漠那一邊的月氏國,一起來攻打匈奴。”

漢武帝一聽,眼睛都亮了起來,說:“哦!這真是個好主意,但是誰能夠走過沙漠,去聯絡月氏國呢?”

有位白鬍子的大臣搖搖頭說:“沙漠又大又可怕,從來沒有漢人能活著走過。嗯,要找月氏,比上天還難噢!”

幾百個文武大官,個個都低著頭,沒人吭聲。

漢武帝又皺起了眉頭。

這時候,一個年輕的軍官扶著寶劍走上前,大聲說:“我不怕,我去。”

這位年輕人是誰?他的勇氣可真令人佩服啊!原來他就是張騫,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冒險家。

漢武帝說:“年輕人,你不怕危險、不怕死嗎?”

張騫堅定地說:“為了漢朝老百姓的幸福,我哪怕走十年、二十年,也要冒險走過沙漠達成任務。”

於是張騫帶著一個名叫甘父的僕人,還有一百多個精挑細選的敢死隊員出發了。

一出了長城,就走進北方的大沙漠了。

沙漠真是又大又荒涼,除了古里古怪的紅山丘,到處是像海浪一樣起伏的黃沙。常常一陣大風吹來,黃沙漫天,迷得眼睛都睜不開,張騫只得緊緊地伏在馬背上。

大風一停,奇怪,原來的沙丘都不見了,更可怕的是,有的隊員連人帶馬都被大風捲得不見蹤影。

他們小心地避開匈奴人,尤其是有水有草的綠洲,因為匈奴人就住在那兒。

有一天,他們又迷了路。更糟糕的是,羊皮囊裡一滴水也不剩了。

他們商量又商量,沒有萬全的辦法,只好冒險去匈奴人住的綠洲偷水了。

沙漠的月夜,張騫、甘父和其他隊員,躡手躡腳地爬到匈奴人的營帳邊。

突然一聲:“不許動!”一個守衛的匈奴人發現了他們竄動的黑影子,大聲叫起來。

所有的匈奴人都驚醒了,拿著長矛大刀“鏗鏘、鏗鏘”和張騫打了起來。張騫力氣大,連連打倒十來個匈奴人。可是手下的人實在太少了,打不過他們,終於被擒住了。五花大綁地給推到匈奴王單于的帳幕裡。

匈奴王踢了張騫一腳:“哼!從中原來的人,一定是來探聽軍情的奸細,馬上給我推出去殺掉!”

張騫毫不懼怕,挺著胸膛回答:“我不是奸細,我只是要到沙漠那邊的月氏國,難道經過你們住的地方都不可以嗎?”

匈奴王瞪著銅鈴大眼,從頭到腳打量張騫,古怪地哈哈大笑說:“我看你倒蠻勇敢的。這樣吧!我也不殺你,你留下來,我給你吃好的、穿好的,再給你娶個漂亮的妻子。”

張騫說:“很感謝大王的好意,可是我不能留下,我一定要到沙漠那邊去。”

匈奴王很不高興:“就算我放你走,你不認識方向,也只有死在沙漠裡。哼!我看你唯一的活路,就是留下來替我們放牛放羊。”

從此以後,張騫和其他隊員就在匈奴人的監視下,每天辛苦地照顧牛羊。這一待,就是十年了。

張騫坐在左邊的帳篷裡,手中握著漢家的旌節。他雖被匈奴人俘虜,卻總不忘記自己的國家。這幅圖是參照古畫《文姬歸漢圖》所記敘的胡人生活情形繪製而成的。

春天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也來了,就在匈奴人舉行十年一次的拜天地鬼神大祭典時,人人喝得爛醉如泥。張騫和甘父悄悄地偷出馬來,在滿天星星的指引下,跨上馬,頭也不回地向西方直奔,終於逃出了匈奴人的地區。

“我一定要找到月氏,達成任務。”張騫和甘父兩個人不停地走著、走著。

“哎呀!你看那是什麼!”甘父指著前面叫著。

沙漠的盡頭,飛快地奔來一隊人馬。原來他們是大宛人。每個人頭上戴著圓帽,藍色的眼睛深深地凹著,還有滿臉卷卷的鬍子。他們騎著馬,像一道道閃電那麼神速,一下子就到了張騫面前。

一匹匹烏黑髮亮的馬兒,結實的前胸正滲出血一樣的汗水來,不斷地噴氣、踢著蹄子,風沙中,美麗蓬鬆的鬃毛和尾巴一直甩著、揚著,這就是大宛國最出名的汗血寶馬。

大宛國王早就聽說漢朝很大很富強,一直想和漢朝做朋友。他一聽說張騫是漢朝的使者,十分高興,立刻就在王宮裡熱情地招待張騫。

大宛國王在王宮裡熱情地招待張騫,許多好吃的水果,葡萄、石榴、番茄,吞刀吐火的魔術師,都是張騫從來沒見過的。王宮外面還立著昂揚的汗血寶馬。這是仿波斯繪畫風格製成的王宮情形。

滿桌新鮮好吃的水果,紅的、紫的、綠的,張騫從來都沒見過哩!

張騫揀了一串紫色的小果子,真是好吃呀!張騫咂嘴問:“大王,請問這是什麼水果呀?”

大宛國王笑眯眯地說:“這是葡萄。”

張騫一面吃葡萄,一面把葡萄的種子收藏起來。

“咦!你留下這些東西做什麼?”大宛國王奇怪地問。

“大王,我打算帶回國去,種在中原的土地裡,讓大漢子民也能享受葡萄的滋味呀!”

大宛國王很感動地說:“看你念念不忘你的國家,難怪漢朝會強盛呢!我也不多留你了,我派嚮導送你去月氏國吧!”

張騫高興極了,他們又經過康居國,終於到了他們的目的地 月氏國。

沒想到,在月氏國張騫卻被潑了一頭冷水。因為月氏女王自從被匈奴趕到這裡,離匈奴很遠,就懶散不願意打仗了。

張騫並不灰心,他想:“我這一路見到別人沒見過的東西,聽見別人沒聽過的新奇事物,這不都是最珍貴的經驗嗎?”

張騫辭別了月氏女王,急著回國向皇上報告,便繞過天山回國。

漢武帝看到平平安安回來的張騫和甘父,真是驚訝萬分!因為他們去了整整十三年,沒有一點消息。

在宮殿裡,張騫花了七天七夜,才把他冒險的故事說完。武帝聽得入了迷。張騫畫著地圖告訴皇上,這兒出玉石,這國有吞刀吐火的魔術師,那兒有大鳥像駱駝,那國的文字像螃蟹一般橫著寫……特別是當漢武帝聽到大宛國有神奇的汗血寶馬,興奮得連覺都睡不著了。

漢武帝為了感謝張騫的勇敢,不但封張騫做大官,連僕人甘父也有了官做。

後來,漢武帝又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去聯絡更多國家。大將軍李廣、衛青率著大軍也在張騫帶路下,攻打匈奴,打了好幾回大勝仗。另外,又從大宛國得到汗血寶馬,使我們的騎兵雄霸天下。

匈奴吃了敗仗逃走以後,漢朝要去西域的路就打通了,中國美麗的絲綢傳到外國去,外國的珍奇寶貝也傳入中國。

小朋友,你一定吃過葡萄、石榴、胡瓜、番茄等好吃的水果蔬菜,這都是張騫在西域吃到,後來才移植到中原來的啊!

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為了聯絡遠在我國西北大漠另一端的月氏、烏孫等國來夾擊匈奴,以“斷匈奴右臂”。姑不論其成敗如何,更深遠的意義卻在於促成東西文明的傳播交流,這是武帝始料未及的。張騫歷經千辛萬苦回國之後,我國對蔥嶺以西的世界,就不再茫然不知。西方的植物如葡萄、石榴、胡瓜、胡桃、胡麻、苜蓿,乃至音樂、美術品漸漸東傳;而我國的使臣、商隊也帶著絲織品、瓷器不斷西去。西人遂稱我國為“絲國”或“瓷國”,又把這一條從中國到羅馬的路,稱作“絲路”。而踏出絲路第一段的正是張騫。

●第一幅圖參照《文姬歸漢圖》古畫,描繪胡人牧牛羊、獵野雁、烹煮及餵養馬匹的生活場景,中景可見胡人的載具駱駝。第二幅充滿波斯風格,包括建築特色、人物服飾、魔術表演、當地水果、各式傳統紋樣及著名的汗血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