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童話

# 三月五日 晉文公火燒綿山

晉文公派人火燒綿山,想逼介之推出來做官。介之推不願做官,結果和母親一起被燒死在綿山上。

小朋友,你知道寒食節嗎?寒食節是在冬至過後的第一百零五日,大約是清明的前兩天。在這一天,不能生火燒飯,只可以吃冷的食物,所以稱為“寒食”節。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分成許多小國,其中有一個是晉國。晉國的國君獻公有個寵妃叫驪姬,她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君位,所以就設法害死太子。另外一個本來可以繼承君位的是公子重耳,他事先得到了消息,於是帶著一些臣子和僕人,逃到國外去了。

重耳他們流亡國外,前後一共十九年,忍凍捱餓,受盡了各國人的輕視,吃盡了各種的苦。

有一回他們來到衛國,重耳已經又累又餓,便說:“我實在走不動了,大家進入衛國都城內休息一會兒吧!”

衛國國君聽到他們來了,心想:“我們衛國和晉國一向沒什麼交情,何況他們現在是在外逃亡的人,不會給我國帶來什麼好處的,乾脆把他們趕走算了。”

於是就下令關閉城門,不准他們進城。重耳心裡很氣衛國這麼勢利眼,可是他無可奈何,只好繞過城,在荒郊野外上行走。走了幾天,找不到食物,大家都餓得快要昏倒了,一看到路旁有大樹,立刻就一個個坐下來休息。

重耳嘆氣說:“怎麼辦呢?還有兩天才能走得出衛國,可是我們都抬不起腳往前走了。怎麼辦呢?”

大家都低下頭,只是喘著氣,想不出什麼辦法來。

忽然有一個卑微的僕人介之推,端著一碗熱騰騰的湯走過來,對重耳說:“公子,這碗肉湯您先喝一點,可以暫時充充飢。”

重耳看到鮮紅的肉湯,立刻接過來就吃,三口兩口,便吃得乾乾淨淨,精神都來了。他抹抹嘴,對介之推說:“真好吃啊!你是從哪裡找來的肉?”

介之推很鎮定地說:“這是我大腿上的肉。我知道衛國人決不會給我們食物,怕您餓壞了,所以,我情願割下自己的肉給您吃。”

重耳這才注意到,介之推臉色蒼白,袍子邊沾著紅紅的血跡,站也站不太穩。重耳痛哭出聲:“都是我連累了你啊!將來我該怎樣報答你呢?”

介之推笑一笑,向重耳拱手一鞠躬說道:“我不敢要您報答,只希望能儘自己微薄的力量,使您早日回到晉國,為百姓造福。”

看著介之推嚴肅莊重的神情,重耳緊緊握住他的手,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在重耳流亡期間,晉國國內發生了一些大事。國內政治變得十分混亂,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很想念重耳。於是,晉國的大臣就設法迎接能幹的重耳回國。

重耳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回到晉國,成為晉國的國君,大家稱他為“文公”。他為了感謝部下在流亡時與他同甘共苦,所以就依照功勞的高低,來封賞部下。他的部下又個個都想做大官,因此搶著說自己有多大多大的功勞。

只有介之推沒說一句話。又因為他是一個地位很低的小僕人,文公竟然也忘了賞賜他。介之推就決定回家奉養母親。

介之推回到家,母親問他:“聽說國君封賞了每一個有功的臣子,是否也封給你一個官職呢?”

介之推回答說:“公子能當上國君,這是因為他能幹而且愛民,我哪有什麼功勞呢?再說,我本來是個卑微的僕人,沒有什麼學識和才能,怎麼能擔當國家的重責大任呢?我想還是回家來,盡一個做兒子的責任,好好奉養您吧。”

母親微笑著說:“既然你不願意求個官職,我又喜歡清靜的生活,那麼,我們可以搬到鄉下去住。你看怎樣?”

介之推說道:“好啊!孩兒一向喜愛綿山的深谷,那兒景色幽美,環境也很好,我們就去那兒住吧!”

於是,介之推帶著些簡單的行李,背起母親,來到綿山的深山裡住下。

他們有一個鄰人叫做解張,見文公忘了封賞介之推,心中覺得不平,就跑去提醒文公。文公聽了他的話,很慚愧地說:“要不是你提醒,我差一點忘了介之推的功勞,你看要怎麼補救呢?”

解張說:“介之推現在和母親搬到綿山上居住,您應該親自去拜訪他,這才能表現您的誠意。您看如何?”

文公覺得解張說得有理,就親自率領一些大臣,前往綿山去拜訪介之推,並且命令解張先去見介之推。

解張找到介之推住的地方,對他說:“國君想起你從前的功勞,要親自來看你,封你一個官職。”

介之推說:“不!如果我現在接受了封賞,別人會認為我的隱居,是對國君不滿。然而我覺得自己並不適合做官,只想在家中,好好奉養母親。請回去吧!”

解張又說了半天,介之推還是堅持不肯,最後,他只好下山去告訴文公。

文公煩惱地說:“介之推一定是怪我忘了他的恩情。如果我上山去見他,他很可能會躲起來。怎麼辦呢?”

解張說:“我倒想起一個辦法:您可以命人放火燒山,介之推是有名的孝子,必定會帶著母親逃下山;而下山的路也只有一條,我們就在路口等他。”

文公一時也想不出其他的辦法,就聽從解張的話,命人去放火燒山。

介之推看到火燒起來了,知道是文公要燒山逼他下去,他趕緊跑回家,背起母親往更高的地方去躲火。沒想到山風非常大,吹得火勢更加猛烈,很快地,山上到處都是熊熊的烈火。介之推和母親逃到一棵大樹下,再也找不到路出去,母子兩人就互相緊緊抱著,被燒死在大樹下了。

晉文公在山下左等右等,一直沒見到介之推下山,心裡很焦急,正想派人去把火撲滅,沒想到火蔓延得實在太快,終於把整座山都燒了。

這場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才熄滅,整個山被燒得黑禿禿的,晉文公趕快派人上山去找,結果發現死在大樹下的介之推母子。文公知道自己犯下大錯,不禁抱著大樹痛哭起來。他為了不忘記這個過錯,便叫部下砍下大樹中心部分,做成一雙木屐,穿在自己腳下,又把綿山改稱“介山”,來永遠紀念介之推。

介之推死的這一天,就是冬至過後的一百零五日。因為介之推是被火燒死的,所以每到這一天,大家都不忍心生火來燒飯,只吃冷的食物,稱為“寒食”,而這一天就被定為“寒食節”了。

介之推的事蹟,正史記載的很少,整個故事是參考其他文學、思想方面的書,逐漸演化而成。事實上,寒食禁火的習俗,很可能是周朝舊制,和介之推沒有關係。但山西一帶的人,特別把禁火和介之推被焚的事情相結合,使得寒食節帶有一種悽愴悲涼的意味。

●圖畫是模仿六朝畫像石的風格與形式,包括樹木、火焰、山石等造型,以及側身的人物表現。色彩方面,越近前景,色調越顯沉重,以呼應故事的傷感哀慼。